智能传感器是为了代替人和生物体的感觉器官并扩大其功能而设计制作出来的一种装置。人和生物体的感觉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检测对象的有无或检测变换对象发生的信号;另一是进行判断、推理、鉴别对象的状态。前者称为“感知”,而后者称为“认知”。一般传感器只有对某一物体精确“感知”的本领,而不具有“认识”(智慧)的能力。智能传感器则可将“感知”和“认知”结合起来,起到人的“五感”功能的作用。
什么是智能传感器?至今尚无公认的科学定义,但是,很多人认为智能传感器是将“传感器与微型计算机组装在一块芯片上的装置”。或者认为智能传感器是将“一个或致个敏感元件和信号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硅或砷化锋芯片上的装置”。显然,这种定义过于狭窄。
美国宇航局Langleg研究中心的Brckenridgc和Husson等人认为智能传感器需要具备下列条件:(1)由传感器本身消除异常值和例外值,提供比传统传感器更全面、更真实的信息;(2)具有信号处理(例如包括温度补偿、线性化等)功能;(3)随机整定和自适应;(4)具有一定程度的存储、识别和自诊断功能;(5)内含特定算法并可根据需要改变。
不论哪一种定义都说明了智能传感器的主要特征就是敏感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结合。也就是说,智能传感器必须具备“感知”和“认知”的能力。如要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就必然要使用计算机技术;考虑到智能传感器体积问题,自然只能使用微处理器等。
2009年9月,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通过中国国家成员体向ISO/IECJTC1提交了关于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的国际标准提案。该提案是由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成员单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提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共同完成。2009年12月22日,JTC1秘书处将我国的提案(ISO/IECJTC1N9940)正式提交到JTC1的在线投票系统,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NP投票,截止日期为2010年3月23日。
2010年3月25日,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得到JTC1WG7秘书处的通知,我国的国际提案通过了JTC1成员国的NP投票。
据了解,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网络的参考架构、智能电网标准、传感器网络术语标准、互操作性等。其中,由美国等国家提出的智能电网标准,在投票时获得通过。但因为智能电网标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多,且属于跨领域的标准,国际上其他标准工作组对此标准的通过意见很大。
传感器网络被誉为是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技术之一。2009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国家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并专门设立了国际标准化研究组,进一步加强并统筹安排国际标准化的相关工作。 |